这位鄂州人,改变了中国人吃鱼的“习惯”!

长江日报   2023-07-11 10:54:49

匆忙有序的水产市场


(资料图片)

是一座城市最早醒来的地方之一

而水煮鱼、酸菜鱼、烤鱼……

也在吃货们的必点菜单里占据着一席之地

从“吃到鱼”到“吃好鱼”

到吃鱼的同时还能享受湖泊美景

这中间

有着一位鄂州人的重要贡献

他就是——刘家寿

刘家寿,鄂州人,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农业农村部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领导小组核心成员。

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、二等奖2次,编制标准10余项,获授权专利15项。

主要从事渔业生态学和湖泊增养殖学研究,提出了从“以水养鱼”向“以鱼养水”转变的湖泊渔业理念,是大水面渔业由集约化养殖向生态渔业转型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,创新了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,建立了可持续的高效湖泊渔业模式,集成创立了湖泊生态渔业理论体系。

据了解,过去由于青、草、鲢、鳙“四大家鱼”只能从长江等大型江河中捞苗养殖,导致鱼的产量一直很低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每个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,从“吃鱼难”到实现“吃鱼自由”,中国人用了半个多世纪。

“这些年来,市场上鱼的供应很充足,所以相对来说,价格比较稳定。”刘家寿介绍。如今,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,产量达到全世界的60%。

近年来,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,从关注产量转为关注生态。“以前是从无到有挖鱼池,现在鱼池多了,人们开始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。”刘家寿说,“就在几年前,漫步湖边、水塘边,还能经常看到养殖鱼类的网箱,现在很少能见到了吧!”

作为最早提出“以鱼养水”的专家,刘家寿倡导推广大水面生态渔业,实现以渔控草、以渔抑藻、以渔净水。比如在确定养殖容量的前提下,定量放养滤食性鱼类,把浮游生物转化为鱼产品,同时控制藻华的发生。

“向江河湖海要食物”,在刘家寿和同仁们的努力下,国人在享受美味水产品的同时,还能享受到美丽的湖泊景色。

1963年,刘家寿出生于梁子湖畔东沟镇,如翡翠般镶嵌在大地上的那汪湖泊养育了他,他一生的事业也与水有关。

从湖边少年到全国知名的专家,刘家寿最感恩的是家乡的老师。昏黄的灯光、拥挤的大通铺、难得的米饭……刘家寿记忆中的鄂州求学之路艰苦却又温馨。“我上学的高中以前叫鄂城县一中,后来改名鄂高。”刘家寿说。当时他的班主任曾定鸿,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,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,非常尽职尽责,从早到晚都陪着学生,鼓励他们好好学习。那时候,大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游戏,全心扑在学习上。一位化学老师也让刘家寿印象深刻,在中午吃饭之余,即使是十几二十分钟,都要利用起来讲一两道题,生怕学生没学会。高考填报志愿时,也是老师来操刀,曾老师对刘家寿说:“农村孩子考个大学不容易,最重要的是保证录取,华农水产系不错,你又在湖边长大,就报这个系吧。” 1981年,刘家寿如愿考上大学,后来他的硕士导师,恰巧是武昌鱼的命名人、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创始人易伯鲁。在大学阶段,刘家寿的学习热情非常高。一方面由于条件改善太多,以前住大通铺,现在6个人一间房;以前每周回次家带一瓶黄豆酱,三四天就吃完。现在读书不花钱不说,每个月国家还发17块钱,吃饭12块,还剩5块零花。“普通菜五分,带肉的菜也就一毛钱。”刘家寿说。另一方面,因为当时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入学的学长学姐们还没毕业,他们中有的人年龄很大,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,在他们的感染下,学校整体学习风气非常好。就这样,刘家寿一步步成长为行业内知名的专家。

虽然在专业上有了知名度,经常要到全国各地出差,但刘家寿的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故乡鄂州,五四湖、花马湖、洋澜湖都遍满了他的足迹。“只要有机会,我就会到鄂州。”刘家寿说。

而梁子湖更是他一直以来重要的研究水域之一,他希望通过努力,让这片养育过他的湖水变得更加清澈,更加富饶。“鄂州目前的发展形势挺好,需要根据当前和未来的阶段性特点,推出更多柔性引才政策,对人才不求所在,但求所用。”对于鄂州如何引才,刘家寿建议说。

(来源:这里是鄂州)

【编辑:商佩】

【来源:这里是鄂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