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地评线】贺兰山网评:不要被吓人的“粉丝量”吓倒

宁夏新闻网   2023-07-31 13:53:49

现在,“粉丝”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“热词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网上许多“大V”自称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,其中,有几万的,有十几万的,有几十万的,有几百万的,甚至有几千万的,数字都够吓人的。我不太清楚,这些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,又是谁统计出来的,是恒量还是变量,也不清楚这些数字是怎样被“有心人”利用的,都派了什么用场、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。

“大V”们有一定量的“粉丝”,也是很正常的现象。因为这就像许多文娱明星、体育明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“粉丝”一样。在网上,通过精美的文字、鲜明的观点、独到的见解、清晰的论述以及图像、声音来展示自己才华的,也会引起网民的关注、乃至敬重,不仅如此,有些“粉丝”还会对他们的一言一行格外关注、乃至欣赏。

但是,究竟有多少人的眼光一直盯着他们、心心念念想着他们、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,进而达到了“忠实粉丝”的境界,那就得画个问号了,因为很多人只是偶尔“关注”或“点赞”了一次,此后再也不关注、或很少关注了,但却都被纳入“粉丝”之列,进而成为有的人享用的财富和炫耀的资本。

难怪,有人在“粉丝”之外又发明了一个新名词,以“铁杆粉丝”区别“一般粉丝”。但我想,在数字庞大的“粉丝”中,“铁杆粉丝”与“一般粉丝”绝不会是一个相等的数字,一定会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
实际上,任何人的“粉丝”,都是一个变量,不会一成不变,既能上升,也会下降,有不断“涨粉”的,也有持续“掉粉”的,“粉丝”能证明的、能影响的,都是阶段性的,也都是有限的。所以,我们大可不必被那些大得吓人的数字吓住。相关人员也不必为自己、会替他人炫耀那些“粉丝量”,至于拿虚无缥缈的数字说话,并为此而讨价还价、待价而沽,就更为有情怀、有境界者所不齿。

“粉丝”怎么就变成一个人的财富、资本了?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。在互联网上,“粉丝”变成了一些人的资源、乃至“衣食父母”,不少人就是靠着“粉丝”吃饭、赚钱,甚至赚得盆满钵满,而他们的“粉丝”还蒙在鼓里呢。

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见惯了数字造假的现象;现在,我们也要问一问:在互联网上,有没有数字造假的问题?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动辄“10万+”产生了怀疑,有人问:一篇文章,真的有那么多人阅读、有那么多人欣赏吗?令人实在难以确信。所谓的点击量、阅读量、点赞量、转发量真的“货真价实”吗?

现在,有些新闻单位在编采队伍中推行了“流量至上”考核模式,正是这种考核模式,催生了一些造假现象,为了增加“流量”、提升“关注度”,有人不择手段,花钱打点、雇佣网军的都不乏其人,这让一贯标榜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记者情何以堪?连这些都有人造假,遑论其它?举一反三,有人会问:“大V”的“粉丝”中有没有“水分”?“粉丝”的水分到底有多大?有多少真“粉丝”、有多少假“粉丝”?

拥有一定数量的“粉丝”,并不等于就拥有了呼风唤雨、一呼百应的能力,“粉丝们”也不会言听计从,甚至不分青红皂白。一般“粉丝”都有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,我们对此毫不怀疑。当然,我们也不否认,“粉丝”众多的“大V”们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,许多“大V”也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,但是,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,更不能为此忘乎所以。正因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,所以就更不能缺少社会责任感,就应该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,成为一种引人向上、引人向善的健康力量,唯其如此,才能得到网民的信任,也才能拥有、并长期拥有大量的“粉丝”,否则,就会众叛亲离、前功尽弃。

当然,就整体而言,“大V”基本是好的,他们在许多有争议的事件中也发挥了良好的作用,没有社会责任感、为所欲为、口无遮拦的人一直是少数,他们既翻不起大浪,也左右不了大方向,但我们对心怀叵测的人也不能低估,不能放松警惕,更不能任其兴风作浪。

发现了“粉丝”中的“猫腻”,改变了对“大V”的盲目崇拜,也就不会再被那些吓人的数字吓住了,对虚张声势的“大V”也就不必那么敬畏了。

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神,在互联网上也没有神,凡是被神化了的,都应该还其本来面目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庄电一)